摘要:园林、古建、浙东科考,苏中附校的寒假研学这么嗨!
寒假,本是时光的留白,却被我们巧妙绘就成绚丽的成长画卷。苏中附校精心筹备,以课程为丝线,串联起一场场别开生面的研学活动。这一趟趟研学,绝非走马观花的观光,而是学校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精心铺就的成长之路,每一步都烙印着知识的印记,每一处都激发着学生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欲。
园林探秘:寻苏城古韵,讲园林故事
今年春节假期期间,苏州共接待游客超1500万人次,各大园林景区内人潮涌动,热闹非凡。作为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小主人,我们能不能凭借自己的力量,为远道而来的游客讲好园林故事,让大家真切感受到园林中蕴含的独特美感呢?
大年初四,初一小伟长的部分同学满怀期待,跟随园林博物馆资深的志愿讲师顾杰敏老师,一同踏入园林博物馆。在这里,同学们深入探寻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园林技艺,寻觅一山一石、一花一叶背后所深藏的园林风雅,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了一场关于园林美学的对话。
一个上午的讲解引人入胜,我体会到了苏州园林隐逸的境界,只一扇小小的门,背后藏有万千世界。我也领悟到苏州人的情趣,四季各有其景。在园林,你能看到苏州人之“细”,粉墙黛瓦,雕梁画栋,涓涓细流,绵绵小丘都恰到好处,自有讲究。窗中,明瓦窗透光不透影,绝对奢侈品,而仅花窗的花纹便五花八门应有尽有……细品之下,余韵袅袅,悠远绵长。苏州的园林,糅杂了各种精湛技艺与精心设计,更是寄托着园主的品格情操与对未来的憧憬。
——初一(1)班来怡辰
今天的研学让我真正领略到了其构造的奥秘与韵味。白墙灰瓦,水映园景,山衬水色,好一幅秀丽的水墨画。海棠、荷花、芍药、仙竹和腊梅在不同的时令绽放着自己的风采,年复一年地演绎着四季的更迭。在顾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解中,我仿佛在光影迷离中欣赏着似隔非隔、虚实相生的窗景。看那拥有四个耳房的卅六鸳鸯馆,曾有多少文人墨客在此欣赏园林美景、吟诵典雅之诗,湖对面戏台上身着华服的才子佳人,用一颦一笑述说着悲欢离合。
——初一(2)班曹轶杭
通过今天在园林博物馆的研学,我方知,小园深处亦有大乾坤。天下园林有三分,中国园林占一分,中国园林分三重,私家园林占其峰。私家园林又以苏州见长,虽小但精。在其间,山水皆考究,山有脉,水有源,以此为旨。山不在高大险峻,气势宏伟即可名。黄石横叠即为岭,湖石连纹可成峰。水不在一碧万顷,灵性所在精而巧。红石船舫不系舟,欲离红尘却难移。自然与人在古物中相遇,今日我仿佛看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
——初一(5)班潘易青
古建寻根:感匠人精神,悟传承力量
移步换景的园林风雅背后,是无数代工匠技艺经验的沉淀与积累。每一处精巧的榫卯结构,每一块细腻的雕花装饰,都凝聚着匠人们的心血与智慧。大年初九,初一初二小伟长的部分同学怀着崇敬之心,走进苏州香山古建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在这里,同学们近距离接触到传统的香山帮建筑技艺,感受到他们对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
从古老的建筑工具,到复杂的施工流程,再到匠人们口口相传的经验之谈,无一不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传统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传承的重要性。这些匠人就像文化的守护者,用双手将古老的技艺延续至今,让同学们深深领悟到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一种精神的传递。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木作。常用的木作材料有杉木、松木、香樟木、菠萝格等,用它们就可以做出很多东西。说到木作,就不得不说榫卯这东西了。它就是一种极有魅力的至宝,不用胶水,不用钉子,也不用水泥,却达到了比胶水更好的效果。对木头加工也不是件简单的事儿,首先要学会怎么站,你需要弓步,以免摔跤;其次,要学会怎么握工具;最重要的,还得是要力气大,否则可推不动这工具。此次研学,让我受益匪浅。
——初一(4)班沈宇轩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一开始,我认为“水作”指的是在建筑中对于池塘瀑布的建设,实际上,水作是通过水与泥的混合制成水泥塑形。而正因有水的参与,可以使所做的雕塑比石头、木头的雕刻更加细节且具有创造力和表现力。当水轻柔地浸润泥土,水泥就有了生命,当它们注入模具,便形成了砖瓦,当它们顺着钢丝与纱网负势竞上,就组成了花窗。翘角、屋脊也在水的滋润下绽放。是水作,为古朴端庄的建筑增添了一份温柔与灵动。
——初二(1)班张腾渊
与寻常的展厅不同,建造者将园林碎片化的融入了场馆之中,如造型似展开的桂花的门洞,不同结构铺成的地面与那砌入墙中的木戗角。本不和谐的物品却相聚一堂,在灯光下神秘而美丽。活动临近尾声时,我从老师那儿得知:不论是制作还是维修,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制作时,要先用铁丝做成骨架,再将水泥一层一层抹上去。太多会塌方,太少则无法成型。若有一点失误,就得重头再来。每一个手工制品都是匠师心血与智慧的结晶,是值得珍视的瑰宝。
——初二(3)班顾丁宇
浙东科考:踏山海征途,解地球奥秘
寒假伊始,高二小匡班的张钱昊与陈靖普同学就与苏中集团的其他同学一起,踏上了为期5天的浙东科考之旅。从盐官镇到河姆渡,从天台雁荡到花岙石林,这场在北大地空院季建清教授指导下开展的地球科考活动,带着我们穿越山海,从白垩纪一路追寻到百年前的钱塘江畔,聚焦微小的矿物晶体,也在天地间畅想庞大的俯冲带。
用脚步丈量世界的时候,才发现课堂上的知识以如此具象的方式串联了起来;时空翻飞间,原来我们也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讲述完整的地球故事;更在不断的探索与思考中,对“我”将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有了自己的答案与笃定。
浙东研学之旅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密切联系,我不仅学习到了丰富的地质知识,还对地球系统的运作有了更直观的理解。沿海地区的潮汐变化、海蚀地貌的形成以及火山喷发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这些都让我认识到自然界的复杂性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这次研学让我对地理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对地球科学的兴趣。我意识到,我们有责任去了解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未来,我希望能够继续深入学习地球科学,为解决环境问题和促进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二(2)班张钱昊
参与浙东地理研学,是一次难忘的成长。在海岸边,我看到海浪不断侵蚀岩石,日积月累,形成了海蚀崖、海蚀柱等独特地貌,感受到大自然强大的塑造力。踏入天台山与雁荡山,峰峦、峡谷、瀑布,多样的山地景观,让我对内外力作用有了更直观的认知。
这次研学将书本知识化为真实体验,让我明白地理不只是理论,更是自然与人类共生的学问。我们应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这些珍贵的地理景观,实现人地和谐,这也为我今后的地理学习指明了方向,激励我不断探索。
——高二(2)班陈靖普
回首这个寒假,同学们在园林的清风雅韵里学会了文化的表达,在香山古建的技艺传承中懂得了坚守的意义,在浙东科考的山海征途上收获了探索未知的勇气与能力。这些课程,是知识的火种,点燃了学生求知的热情;是成长的基石,垫高了学生眺望世界的视野。
在未来,不管是面对学业的挑战,还是人生的抉择,这段经历都将成为他们最坚实的底气。学校也将持续深挖教育资源,精心打磨更多优质课程,陪伴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笃定前行,向着更高远的未来振翅翱翔,助力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去拥抱无限可能的人生。
文案:赵卓成及部分学生
美编:王煦妍
图片:张巍然、赵卓成、谈心言
审定:苏中附校 校长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