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双双喜获全国一等奖!小匡班作文获奖一波来袭!
叶圣陶杯作文竞赛全国一等奖!
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全国一等奖!
一年内斩获两大作文竞赛全国一等奖,
作文获奖省级以上逾60人次。
高三年级零模考试大市最高分!
历次统测作文均分稳居榜首!
……
而这一连串的傲人成绩,
均来自苏中附校57人的高三小匡班。
在第22届“叶圣陶杯”作文大赛高三组全国总决赛和第十八届全国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高三组决赛中,苏中附校高三小匡班卢梓杰、彭麟涵两位同学凭借深厚的文学功底与写作素养,在全国最高作文赛事中脱颖而出,双双荣获全国一等奖!
“叶圣陶杯”大赛是国内权威的中学生写作赛事之一。本届高三组省级赛近21万名学生投稿参加,根据稿件质量评选出1700多名(占比约0.8%)选手参加全国总决赛。小匡班卢梓杰、洪梓萌、熊奕晨三名同学闯入全国总决赛,取得佳绩。
全国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同样是“白名单”作文赛事之一,在综合评价、强基计划、港澳院校申请等招生中都会起到重要作用,是高校筛选优秀学子的重要途径之一。我校的彭麟涵、钱中天、洪施宇三名同学进入总决赛,同样取得优异成绩。
而在江苏省最高作文赛事“中学生与社会”作文大赛与“中学生阅读与写作”大赛中,钱中天、刘心语两位同学双双摘得省一等奖!
左:卢梓杰 右:彭麟涵
本届高三小匡班仅有57名同学,
而有60多人次在“白名单”作文赛事中
获省级以上奖项,
相当于每人获得一张以上证书。
赛场捷报频传,
而考场也是高歌猛进。
在高三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
钟靓怡同学语文131分
成为大市单科第一名,
作文57分,遥遥领先。
钟靓怡
小匡班学子在各级各类作文竞赛和考试中捷报频传,看似轻松的背后,其实是长期形成的阅读积累、课程滋养的人文素养与诗意饱满的生命状态。
关于阅读和写作的心法,让我们听听获奖学生怎么说……
关于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学科兴趣。在作文方面,我非常建议向优秀作文学习。学习优秀作文的行文脉络和结构,积累其中可以再利用的素材。在素材积累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围绕一个主题积累,以便在作文中形成合力。最后在考场中,要列出基本的行文思路,并反复题干中的关键词来体现切题。日常的输入,有效的输出,就可以练就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
——高三2 钟靓怡
当我们说起写作,我们在说些什么?关于写作,我想,“喜欢”是第一要义。要喜欢别人的作品,也要喜欢自己的作品。当我沉浸在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噪声有一个好处,让人听不清词语”的朦胧语句中,当我一次次回到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的不上发条的星期日与细雨朦胧的阿美寮中,当我的脑海中一遍遍反复回响着海子的诗句以至于它在我的生命中刻下划痕时;当我会对着自己的诗和文章自恋地看上六七遍然后不厌其烦地修改N次时——我想我便懂得了写作。
——高三1 卢梓杰
在读了《给青年诗人的十二封信》后,有段时间我像里尔克要求的那样问自己:“我非写不可吗?”而在之后的时间里我产生了怀疑,也许反复地询问同样是一种变质的动机。我赞同文字是经过寂寞的积累后自然而然的流露,但我们该接受分秒之间看似微不足道的感触,而不是自我证明的倒逼。这是人类的易损性,我想,这是尼尔森说的蓝色,这种拥抱每个生命瞬间的能力存在让我们哭泣的风险,所以比起里尔克疑问式的纯粹,我更愿意相信斯蒂芬斯《蓝色人生》里说的创造者的痛苦,他说那就像忧愁的上帝。文字的创造同样也是抛开自我,赋予他人生命,赋予纸上的世界生命。不要求自己成为一切,但是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作品,让它成为一切。我的老师说,有了被压抑的情感才有了写作的欲求。文字就像被琥珀反锁的一片树叶。无论是外层的剔透色彩还是其中永存的生机。都是美的证明。所以我似乎明白了一些,在写之前也许不需要疑问和动机,而是清醒地用自己的情感遣词造句,为它们寻找最合适的位置。当我们面对自己的作品,要学会倾听,眼睛是用来流泪的,每支笔都是从最肤浅、最表象开始起步的。我们游离在世界与纸张之间,敏感的湿润的灵魂让我们在看见世界的本质时也不会失望。希望视文字为珍宝的人都能在心中找到那片文字淙淙流出的地方。
——高三1 彭麟涵
老师眼中的他们
卢梓杰同学是我任教小匡班伊始就有着深刻印象的同学,他在运动会的看台上阅读《活出生命的意义》并和我讨论生活中感受到的哲学问题,他不断在考试和平时的习作中探索不同的写作风格和方法,遇到问题时,会主动找徐飞校长和我深入讨论作文的写法。除了思想的深邃和学法的认真,他还有着对阅读和写作诚挚的兴趣和探索的勇气,他是高一时在熄灯后偷偷在被子里阅读《海子诗集》的孩子,是叶圣陶杯初赛作文提交时间截止前两个小时鼓起勇气下定决心开始写作,并和我在办公室讨论到深夜的孩子,也是敢于在决赛赛场上写了一篇不够完美的文章又重新要一张答题纸在紧迫的时间内完成并且拿到全国一等奖的孩子。广泛阅读、深入思考、用于探索、精益求精,是他在写作上的法宝和成功的法门。
彭麟涵同学一直是老师心中文艺女青年的代名词,她敏感的心灵、剔透的灵气、广泛和深刻的阅读习惯、对文学理论的探索欲都是非常可贵的。我总能在语文课后收到她写满奇妙想法的纸条,吉光片羽的灵感汇集成一条春水绿意的河流流淌在她漫溯的文学莽原中。不管是富有逻辑的西方美学著作还是飘渺曼妙的中国古典文学评论,她都能认真研读。每次作文竞赛,她都珍惜展示自己的机会,会反复打磨提交的文稿,在有灵感的第一步就主动与我讨论。她喜欢写诗,身上盎然着一片诗意,在校刊《桃花源》和市级报刊上都能见到她的诗歌创作。
在老师看来,钟靓怡同学是一位非常注重学习方法的学生,不管是阅读素材积累、主观题答题框架还是作文行文技巧,她都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高效、系统、科学的方案,并能将这些方法持之以恒。更为可贵的是,她一直很乐于给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理念,每每在分享心得和读书、摘抄方法时,她都能以畅达的语言和成熟的台风给同学们带来一场精彩的课堂,给老师和同学都带来震撼。
文章自得方为贵,
衣钵相传亦是真。
愿小匡班学子能依托学校特色课程,
以读写读共生为双翼,
飞向语文浩渺的苍穹。
文案:夏冬
美编:杨政
审定:苏中附校 校长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