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2日,苏中附校初二年级户外融合课程“踏访新丝路”。
在科技时代的今天,
对万物的探索都在不断拓展认知边界,
苏中附校融合课程开发与时俱进,
人文、历史、地理、科技跨学科融合共生,
既关注学生面向未来亟需的素养,
又关注学子追寻梦想的“心”力量,
让每一位学子的梦想书写在当下,
亦延展在未来!
晨光熹微,水天相溶,
苏中附校初二学子启程寻访“芯”“丝”路。
“一核一带双轴,一核两带一区”,
感受苏州的智造之美。
第一站 田园吴韵忆费老
田园吴韵,费老精神,藏于村落,
小清河畔,北塍港箭,少年脚步紧跟随。
江村市集,求知弄巷,
文字古旧引深思,
你我交融,美美与共,
素朴言语映心志。
透过文字,
学子们似乎回到1923年的冬天,
这里有当代“黄道婆”改良丝车的缫丝表演,
这里有费老撰写《江村经济》思索的身影,
从这里,
一根根轻巧的蚕丝,
牵出费氏姐弟“志在富民”的厚重情怀,
牵出今日的“乡土中国,美美江村”。
纪念馆中,
“脚踏实地,胸怀全局”。
箴言铭心。
现代技术,机遇亦或挑战,
漫漫思索行不息,
少年们走向下一站——化纤“丝”之旅。
第二站 恒力初心“丝”未来
从晨起第一缕阳光照耀下的化纤衣物,
到午后手中清凉的碳酸饮料,
再到夜晚电影银幕上闪烁的光影,
见证这位“多面手”的神奇变身。
展厅中,学子们认真聆听,
认识并了解PTA,
走进车间,
见证从深埋地下的黑金——石油,
转化为我们触手可及的各式产品,
它以其独特的角色融入其中,
成就“无处不在”的奇妙故事。
恒力华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产业链全,智能赋能,
经济新动能焕发新颜,
让中国化纤行业走向世界,
民族骄傲心中沸。
第三站 “光芯”世界创新思
“光芯”世界,
创新思绪,
科技创造美好生活。
回首人类认识光的历史,
从远古对自然光的敬畏,
到近代对光本质的探索,
再到对光的精妙运用。
光,这如丝般的存在,
始终伴随着人类的发展。
学子们在“芯”世界里探寻新可能,
见证数字化 “丝绸之路”的新发展。
心之所向,光之所至;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
第四站 “洄归”心灵思本源
漫步于英格玛大厦“洄归”,
感受闹中取静的城中“山林”,
绿植花草、虫鸣水流,
露台水畔、流动光影……
角角落落皆是自然与建筑共生的巧妙融合。
学子们寻讲解望去,
14米名人故居中“移居”的古樟,
以百年精神之力量行“游子”之路,
融入新城并重焕生机。
拾级而上,长廊回转,一步一景,
观节气建筑,
在层林浸染中演绎季节的更迭,
春、夏、秋、冬,
生命之境,
溯洄、溯游之间,
学子们在X光洞的黑暗中摸索,
天光乍泻时,
历经黑暗迎来光明,
豁然开朗,
洞开心扉明“黑暗六义”,
人与自然共生的理念,
上善若水的思想境界,
聆听、思索,
从自然之境回归到英格玛企业发展的变革之境,
每位学子都为“中国阿甘”的故事所感动,
人生不设限,做“梦享家”,
勇敢尝试打开生命的更多方式,
重构生命的本源之思。
晚风轻轻拂过洄归,
望向宛如梯田般的清水混凝土外墙,
每一块砖石,
都蕴含着和谐共生的智慧。
学子们在讨论碰撞新思考,
切磋琢磨、共研共进,
一篇篇新视角的调查报告谱新篇。
“遍知万物而不知人道,不可谓智。”
诚如斯言,
苏中附校的户外课程始终以人为本,
从心出发,
踏访“芯”“丝”路 ,
“洄归”心思路,
相信心的力量,
拥抱无限可能!
文案:杨越斌
摄像:付梦蝶 杨政
摄影:张良 初二组带队老师
美编:王煦妍
审定:苏中附校 校长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