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融合课程 | 将秋太湖搬到初一“小伟长”课堂里
日期:2023-11-20 10:39:35  浏览量:235

苏中附校初一年级师生开展以“行走秋太湖”为主题的户外融合课程活动。


登顶渔洋山


少年初长成,

自在怡如风。

胸前的红领巾仿佛渐小,

心中的志向愈显宏大。

 

 

形似鳌首的渔洋山,

因伍子胥“赠山报恩”的故事而得名。

山顶石刻的“苏州状元榜”

印证着吴地“状元之乡”的美誉。


 

渔洋山上,状元榜下,

学子们高举飘扬的先锋队旗,

建队、换巾、宣誓,

这坚定与执着、

拼搏与创造、

梦想与勇气铸就的红领巾,

是值得留念的成长印记,

是红色血脉的延续,

更是责任与担当的接力!




 

竞速登高,奋勇争先;

太湖之巅,独占鳌头!

勇攀渔洋,学子弘毅宽厚;

融合共生,文脉散枝开花。

赤诚祈愿,愿我们梦想成真。

 

 

探秘林屋洞

 

沿着仄仄山路,

来到林屋洞前。

天下有十大洞天,

林屋洞为第九洞天,

别称“天后别宫”。

 

苍翠古树生气蓬勃,

千山万壑乐声悠扬,

一场别开生面的化学微课,

为探秘之旅点燃智慧的火花。

 

 

同学们席地而坐,

专注聆听与思考,

又或是拥有强大好奇心,

克服胆怯与紧张,

争相参与实验之中。


 

探索阀门相继打开,

带着任务,加足马力,

以组为单位,探秘林屋洞,

窥探金庭仙境的奥秘。

 

“金堂似铸出,玉座如琢成”。

石室、龙床、金庭、玉柱

白芝、金沙、龙盆、乳泉……

洞内顶平如屋,奇石遍布;

泉水潺潺,钟乳倒垂。

洞中有洞,洞洞相连。
水灯相映,幻影绰绰。

深秋的林屋洞,幽邃奇绝。

 

灯光下奇特各异的岩石,

似腾飞的巨龙,威风凛凛;

又如四蹄生风的白马,奔腾洒脱;

同学们仿佛闯入神仙修炼之地,

应接不暇间不忘探寻石灰岩的秘密。

 

 


测定溶洞内积水的酸碱度,

研究大理石和盐酸的奇妙碰撞,

同学们亦赏亦学,亦游亦思,

物理、化学、地理...

学科融合研以共进,

知识纵横学以致远。

 

秋风漾,秋山笑,

林屋洞顶觅“精灵”。

一本册子,一支笔,
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描画化石的模样。

“它们出生在什么样的地质时期?”

“曾经生活的环境是怎样的呢?
“眼前这个“小精灵”是怎么跑到山上来的?”

善于思考的小脑袋中总有很多问号。

 

求索的旅程还在继续,

“林屋洞里缺失的石头去向何处?”

“洞中的水流来自何方?”

……

“林屋洞”的洞里洞外,

在地理老师耐心的点拨与启发后,

同学们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孩子们在研学的过程中,

认知得以提升,智慧得到启迪,

“喀斯特地貌”在笔下愈加清晰。

 

 

寻访明月湾


相传春秋时,

明月湾已形成村落。

樟之盖兮麓下,

云垂幄兮为帷。

入口处的古香樟,

记录着明月湾的历史沧桑,

也点染着古村的生机与活力。

 

 

依山面湖、棋盘街巷,

古建筑高低错落,斑驳苍古。

行走于明湾石板街,

粉墙黛瓦间闻流水潺潺。

 

砖雕门楼上的元素故事,

彰显民族特色的风格建筑,

华丽秀美的苏式彩绘,

演绎着宅地祠堂的精致典雅,

叙说着各家族的礼义教化。

 

或伫立凝思,

古建筑背后的文化气质,

或奋笔疾书,

记录典型建筑元素。

耕读传承、农旅共生,

一边感受特色风物的样态风貌,

一边感受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的辉映。

 

 

尽享山湖美

 

峰峦中的涧水、

烟树里的人家、

晨炊上的鸟啼、

落日下的橹声……


 

山重水复,一湾一胜景;

水复山重,一岛一生机,

山湖之美,真是令人沉醉。

沿着环太湖大道游览,

一路皆是如画风景,

我们亦是画中人。

 

 

篝火山野,朝花夕拾


户外融合课程,

贯通“学、思、用”,

统一“知、信、行”。

让同学们在实践中学习,

收获一路精彩。

 

在这次学习旅程中,

同学们绽放了最好的自己,

拓宽知识边界,突破认知局限。

夜布群星,篝火燃起

平日的细琐烦恼,

整日的跋涉之劳,

皆归于烬。

 

 

暮色四合,朗月升空。

伴着山野间的晚风与星光,

孩子们幕天席地,

心怀一团欢喜。

且歌且舞,

美好如斯,惬意自在。


 

飘落的秋叶,

许是易安梦中的纷纷扬扬,

是千年的诗意流转。

为之动容的瞬间,

行走意义的感怀,

都将成为筑梦征程的前奏。

行走秋太湖,

少年意气自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