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氧吧 | 让家庭成为孩子的能量场
日期:2025-05-14 08:16:27  浏览量:0

摘要:苏中附校高一、高二“小匡班”组织“家长氧吧”活动。

 

“为什么孩子学习总是被动?”
“为什么越催促越拖延?”
“为什么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

4月3日晚,

苏中附校高中部组织“家长氧吧”活动,

主题为“如何激发孩子的自驱力”。

本期氧吧由高中部副校长倪倩老师主持,

通过家长经验分享、校长教育观察、

专家方法指导的三维对话,

为高一高二家长提供更优解决方案。

 

 

1

家长说

 

 

 

高一4班韩芷萱妈妈重点分享了三个关键做法:

1.安全感的构建:高中阶段孩子面临学业、交往、自我认同等各种挑战,家长的接纳与包容、情感支撑,以及稳定有规律的家庭氛围,这些都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最近每周末一定陪她一起喝咖啡、一起运动,这已成为我们的家庭固定节目。

2.自主权的赋予:孩子对于“我能掌控一些事”这件事本身很感兴趣。她自己选择了文科,其实她文科类没有几门强的,但为此她好像比原来更主动学习。我知道,她这是为了验证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有时候孩子的选择也不一定是对的,但是选了,那么我们就一起为她负责。

3.胜任感的培养:当她有一阵子觉得某学科某模块出现了比较大的问题,我们也不会教。身边的老师朋友就告诉我:做一种难度“替换”,同样模块的题,降低几个难度系数,她就会做了,于是产生一种胜任感——“我好像又行了?”

 

 

高二3班朱张奕妈妈从三个维度分享教育经验:

1.责任边界设定:从初一开始使用闹钟,使用前会与她约定:如果因闹钟迟到或偷懒,就需要承担迟到后果。进入高中后,我们不会过多参与具体学习和生活计划制定。

2.成长型反馈:当她地理成绩出色时,我会告诉她:“这个成绩是你应得的,因为你每天都坚持自己刷一道难题。”当她表现不佳时,我们会引导她思考:“可能是方法不对或时间分配不合理,调整后一定能更好。”

3.三层对话法:第一类聊孩子感兴趣的动漫、学校生活;第二类坦诚交流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请她提供建议;第三类讨论AI时代等社会议题。这些对话帮助她建立成熟的思考体系。

 

2

学校说

 

 

 

高中部校长徐飞老师结合家长经验分享,

做了一个干货满满的微讲座。

徐校长回顾了“家长氧吧”创建的初衷,

让家长从社会角度抽离出来,

回归纯粹的父母角色,

交流困惑,分享经验,聆听指导,

进而获得家庭教育的养分与能量。

 

徐校长指出当前普遍存在的焦虑心理,

主要源于目标与能力的不匹配,

建议家长降低过高期待,减少过度关注。

以培养幸福的普通公民为目标,

反而更能让教育心态趋向平和。

徐校长还结合自身的班主任经验,

建议家长们用心观察,学会倾听,

避免简单说教,避免短视功利。

还建议家长及时给孩子提供情绪价值,

用专业的方法,助力孩子成长。

 

3

专家说

 

 

 

作为苏州中学高二优秀学生的家长,

星彤老师用9年家庭教育实践告诉我们:

教育不是控制与对抗。

而日常对话中就隐藏着教育的魔法——

当你说“快去学习”时,孩子听到的是控制,

而问“你计划怎么安排”时,收获的是惊喜。

“妈妈看到你很沮丧”比说教更有力量,

“你觉得问题在哪”比命令更启发思考。

星彤老师提出了内驱力培养的“三不要三要”:

不要包办代替,不要命令沟通,不要结果焦虑;

要启发提问,要共情先行,要榜样示范。

接着,星彤老师邀请11位家长进行角色扮演,

分别尝试命令式和启发式话语沟通。

活动现场气氛高涨,掌声频频。

一位家长在讨论中提到:

“作为家长和孩子都应该讲这些话,

大部分孩子还是愿意听的,但要注意语气。”

最后,星彤老师总结道:
“教育不是控制,而是唤醒。

当我们用尊重代替命令,用提问代替要求,

孩子内在的动力就会被激发。”

 

 

 

黑塞在《德米安》中写道: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通向自我的征途。”

当家庭给予信任的土壤,

学校提供成长的支点,

每个孩子都会找到奔向最好自我的内在力量。

 

文案:黄心远

摄像:杨政

美编:王煦妍

审定:苏中附校 校长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