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中附校|最动人的演讲,是倾听内心的澎湃
日期:2025-03-19 08:22:31  浏览量:8

摘要:苏中附校中学教师主题演讲比赛。

 

 

 

当惊蛰的春雷叩响苏城的三月,

玉兰在细雨中舒展教育的年轮。

"我在苏中附校做老师"主题演讲,

正沿着时光的经脉绽放光华。

青年教师们以春雷作韵,

将教育者的赤诚与哲思,

熔铸成一场直抵心灵的盛宴。

“融合”“共生”“幸福”“成长”……

那些讲台后的晨昏与四季,

在此刻化作穿越时空的蝴蝶,

翩然停驻在每一个聆听者的肩头。

 

在热爱中成长

 

 

 

我在苏中附校做老师

丁汉青

来报告厅的路上,我仿佛能听见时间的脉搏与校园草木的呼吸共鸣。一年前同样的时间,我正式开启了作为苏中附校的一名高中老师的生涯。‌地理,这是我所教授的学科,于我而言,它是造物者写给世界的情书。当晨昏线在喜马拉雅山脉投下巨长的阴影,当季风在恒河平原编织湿润的网,当珊瑚礁在月光下舒展生命的纹路——这些自然密码构成的诗意图景,正是地理学科最动人的注脚。我就是带着这样的一份浪漫主义情怀走进苏中附校的讲台,坚信自己手持的不仅是粉笔,更是解读地球史诗的金钥匙。而今天我站在这里,不仅想与各位分享这门学科的魅力,还想讲述一个真实的教学故事,一个关于探索、勇气与成长的故事。

去年仲春时节,我站在办公室的窗前,望着校园里三三两两的学生。夕阳的余晖洒在跑道上,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这时高三一模刚刚结束,成绩单像一盆冰水,浇醒了沉浸在教学理想中的我。办公桌玻璃板下压着的试卷被揉皱又抚平,镜片后的瞳孔映着窗外刺眼的夕阳。巨大的平均分差距,不是简单的数字落差,而是理想教育与残酷现实的剧烈碰撞。那些曾在课堂上侃侃而谈的地理美学,在试卷上化作刺目的红叉;学生们眼里的求知光芒,被分数压力蒙上了阴云。

深夜备课时的台灯光晕里,我开始重新解构地理课堂。翻开教案本,发现曾经引以为傲的知识图谱,竟成了困住学生思维的迷宫。当小施同学第四次问及"那道水文题究竟怎么做"时,我终于意识到:那些诗意的地理概念,若不能转化为解题的逻辑链条,终将成为悬浮在云端的空中楼阁。于是接下来的日子里,用红蓝双色笔在纸上勾画新的教学框架,把地貌演化史拆解为阶梯式训练题,上课前我在他们桌子上就已经摆好标注着"材料解析三步法"的特制学案。第二次统考前的那个晚上,我收到了一条短信:"老师,您放心,我们还是超级喜欢地理的,我们一定会考好的!"发信人是小黄同学。我握着手机,千万思绪涌上心头。而这次统考的结果,也正如翻过崇山峻岭后的清风一样刷洗着去日的苦闷,带给我们最好的礼物。故事很简单,但这段经历切切实实让我感受到在我传授知识和解题技巧的同时,更要守护学生对世界的好奇与热爱——因为这才是地理学科最珍贵的馈赠,是穿越所有考试迷雾的精神罗盘。

苏中附校,对于我是发展的平台,是战斗的拳台,更是教学生涯的舞台。这不禁让我想起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一句话:命运无论多么复杂漫长,实际上只反映于一个瞬间,那就是人们彻底醒悟自己究竟是谁的那一刻——正所谓“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我在苏中附校做老师

张晋瑜

这是我在苏中附校工作的第二年,尽管时间不算长,但我经历了不少起伏。最初的日子里,我时常感到迷茫和疲惫。最难熬的一段日子,是在这儿经历的第一个冬天。那时的我常常天不亮就出发,夜色已深才回到家。我笑称一天中都没有见过太阳,甚至一度觉得自己快要“抑郁”了。糟糕的是,在适应新节奏带来的疲乏的同时,心理上也承受了不小的压力。上一届带的学生(此处假装自己是一个老老师,能用上“上一届”这样的词汇),他们非常活泼调皮,其中有个别学生让我一度想到了“令人抓狂”这个词。在各种挣扎中,我开始怀疑自己,甚至问自己:“我不适合这份工作吧?我真的能做好一名老师吗?怎样才能做好一名老师?”庆幸的是,黄校就这个问题给出过一个答案,黄校说“想要成为一名好老师很简单,就一个字——‘爱’,你爱学生,学生就爱你,就是所谓的用真心换真心”。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在“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中出圈的作品,名叫《少爷和我》,里面的主角凭着一句“用真心就可以!”解决了所有看似难以完成的任务。然而,小品归小品,他人的经验归他人的经验,当我在面对我自己的难题时,我仍然怀疑,“真的,用真心就可以吗?”

这个疑问伴随了我很长一段时间,我在自我怀疑和自我鼓励间反复横跳,小心践行着我的“真心”原则,不知道这会将我带向何处。直到某天,我收到了一个特别的礼物。那是去年教师节,现在的一位高三的学生给我送来一张贺卡,卡上写道:“Although you don’t teach us now, but please remember I like you soooooo much!!”(虽然你不再教我们了,但是一定要记住,我超超超爱你的!)相信在座的英语老师们已经听出一些端倪—— “although”怎么能和“but”连用呢?这英语是谁教的?(好吧,是我自己……) 脑子里忍不住冒出菩提老祖对孙悟空说的那句“日后闯出祸端,别把师父我说出来就行了”。当然,这都是说笑。今天当我回忆这件事,我发现这张贺卡对于我的意义远比我想象的重,它仿佛一个厚重的印章,在我的真心申请表上,盖上了一个大大的“考核通过”!这份诚挚的认可让我意识到,我的付出是有意义的,在我努力的付出真心的同时,我的学生也在给我滋养。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感到和学生一点一点地靠近了“共生共长”。我的课堂氛围逐渐变得活跃,学生的进步逐渐清晰,当然,心中的阴云也日渐消散。我想我逐渐理解到教学的真谛。或许由于我经验浅薄,说真谛二字为时尚早。但是,我心中有一个直觉(我的直觉一向很准),那就是当我在为人师表这条路上走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一辈子之后,回望我的来时路,我也许还会认可我今天的感悟——其实,成为一名好老师并不需要复杂的技巧,不需要深奥的理论,它需要的是最质朴的一颗真心。如同对待每一段你所珍重的关系,你的父母、朋友、伴侣,只要用心去理解他们、关爱他们,他们一定会感受到你的真诚,并给予你同样的回馈。

我想这就是黄校口中的“真心换真心”。一年前,一个犹豫的不知所措的我问出了那个问题“当好一名老师,真的用真心就可以吗?”我想,现在的我可以坚定的回答她,“Yes!是的!用真心就可以。”

 

在共生中历练

 

 

 

秦姝雯老师以生动案例诠释共生教育理念。担任“歌王争霸”赛评委时,她以歌手周边激励夺冠女生,见证其学业飞跃;面对学生“芯片记忆”的哲学提问,用波光粼粼的照片诠释科技与自然的对话;收到学生手工复刻的”专属证书”,感受教育的情感回响。她将物理定律与《诗经》韵律共振,用牛顿定律解读刻舟求剑,在晨读书声与窗台鸟鸣中体悟知识的共生。苏中附校如同粒子对撞机,让学科根系自然交织,使教育如丝绸般柔软、如光线般交织。

 

 

 

闫强老师通过三个小故事,从师生共生、生生共生、家校共生三个角度,辅以教育理论,层层论证了学生们在苏中附校这片共生教育的森林中能够自由生长的观点。最后他呼吁,当所有老师以真诚的姿态实现师生共生、生生共生、家校共生时,教育的森林就会自然生长出无限可能,让师生们在共生中走向辽阔。

 

 

 

朱秋月老师以“共生教育”为主题,通过两则教学案例阐释教育实践中师生共同成长的本质。在专题读写课上,学生通过植物标本展开文学想象的案例,促使教师反思写作教学应打通时空维度;《社戏》研讨时学生引入心理学视角解读鲁迅童年,展现了课堂中思维碰撞的灵光。她以黄校“共生教育”的比喻,强调共生课堂的本质在于构建教与学的动态关系网络,让知识在师生互动中生成新的意义。

 

在融合中创新

 

 

 

 

夏冬老师自踏入校园之初便感受到身为教师的责任。随着时间的推移,她逐渐认识到“全科阅读”课程之于师生的深远影响。一次寒假前的赠书活动中,学生们意外发现了她旧书中的自制书签,这一发现唤醒了她对阅读的旧日热情。在她与学生们共度的第三个冬天,一次书店之行让每本书都成为了一个灵魂的象征,阅读被赋予了生命与温度。她感悟到,苏中附校的教育理念超越了校园的围墙,阅读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共同见证了一场知识与情感的盛宴。

 

 

 

黄梦茹老师则讲述了“皮格马利翁效应”给予她的帮助。她曾遇到身体素质较差且比较抵触体育课的女生,黄老师秉持学校共生理念,私下谈心鼓励她,日常关注,加油鼓劲,还增加互助环节。慢慢地,孩子体能增强,体测取得巨大进步。这让黄老师体会到共生教育理念中的师生相互尊重、信任、促进的力量。黄老师深情地说道:“未来,作为体育老师,她会继续践行共生理念,关注学生身心,激发动力,用爱和责任点亮学生体育梦,助其实现价值。”

 

现场点评

 

 

 

7位选手演讲结束,副总校长徐飞老师作了现场点评。

徐校长充分肯定了7位选手的真情分享与精彩讲述,为选手们所体现出的对学生、学科、学校的热爱而感动。徐校长结合7位选手的演讲,就教师演讲竞赛作了较为专业的指导:借助精彩的小故事,阐述学校的育人理念与办学追求;借助真情,唤起听众共鸣;借助整句、金句等,形成语势,加强语言感染力;借助表情、手势和交互性话语,增强现场感。

徐校长指出,在信息洪流中应保持讲故事的精神。教师应提升自身的故事力,创造故事并讲好故事,在叙事型教育中感受教育之美,体验教育的幸福。

 

 

二等奖:覃聃、张倩、伍承华、王煦妍、杨春梅、文超民 、张志超 

 

一等奖 :夏冬、闫强、秦姝雯、黄梦茹、朱秋月 

 

特等奖 :丁汉青、张晋瑜

 

正如主持人赵卓成老师所说,

演讲比拼的是真情与本色。

事实上,

最动人的演讲不是喊出响亮的宣言,

而是倾听内心的澎湃,

并以最本真的姿态,

讲好最真实的教育故事。

恰逢惊蛰,

山河解冻,万物生长,

你听,

苏中附校人的内心,无限澎湃。

 

 

 

摄影:张良

文字:顾艳、朱丽叶

美编:王煦妍

审定:苏中附校 校长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