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中附校 | 以树林的姿态,优雅生长
日期:2023-08-30 14:44:23  浏览量:110


苏中附校教师的成长,来源于专家的指引、平台的助力与自身不倦的追求。


专家引领,聚势赋能

中国知名教育专家、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莅临我校,以“格”视域下名师成长的讨论》为主题,出浅入深地向我们展示了名师的成长之路。


一个名师究竟是怎么成长起来的?成先生用两句话进行概括:把工作当作学问来做;站在讲台前,但更要站到书架上去。教师要以研究的方式来对待工作。以研究的方式对待教育教学,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之中展开研究。成先生将“站在书架上”解释为,教师要在立德立功的同时立言,要从教师转化为学者,至少要转化为一个学者型的教师。


成先生提出名师成长的“三格”:格律、格局和格调。

格律即是道德,是教师的样式、规范和标准,这是对教师来讲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根本的、最高的要求。成先生将道德内涵解读为四个方面:教师对道德价值意义有深刻的认知;教师本身应该有道德;要以道德的方式来进行教育教学;教师应该有意识的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有机的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格局即是价值观,格局构成了我们的价值体系和价值坐标。成先生指出,教师要将小我融入大我。生命要为祖国而歌唱,青春要为民族复兴而澎湃。格调即是境界,包括审美境界。教师的成长过程一定是充满着审美愉悦的,不仅仅是在教学过程中体会教育之美,更是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让自己成为人才,自己自己解放自己,寻找我成长的路径。

讲座结束后,是精彩的互动环节。主持人黄厚江校长妙句频出,与成先生相互唱和,使全场掌声不绝。针对我校青年教师钱叶茂提出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之问,成先生送给年轻教师们四句发人深省的唱词——“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浮华。从来学问欺富贵,好文章在孤灯下”。年轻教师要提升修养,既要实事求是,也要有贵族精神。冯笑老师向成先生提出疑问:如何保持矍铄的精神和充沛的精力?成先生将第一个问题总结为,内要修炼,外要读书,做一个晚熟的有理想的人。最后,小学部副校长陈飞老师请成先生为教师成长的行囊中装上一些关键词,成先生以“构建自己的儿童学”送给大家。



搭建平台,助力成长

张巍然主任以《向下扎根,向阳生长》,向我校教师列举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路径。教师成长的常规抓手主要有五个方面:继续教育、教育科研、各类专业竞赛、职称评选、荣誉称号评选。


张巍然主任总结了过去一年苏中附校青年教师获奖情况以及职称申报情况,鼓励年轻教师积极参加培训,主动参加专业各项比赛,例如苏州市素养竞赛、吴江区解题竞赛、班主任基本功比赛等。我校也为教师们的成长提供了多元发展平台,在过去的几年中,我校构建了完备的培训体系,如青年教师全能竞赛“道山杯”课堂教学展示;搭建了全新的成长平台:成长湿地、教师氧吧、主题教研、专题培训;提供了通畅的发展通道:教师成长规划、校级骨干教师评选。

 

经验分享,从心启航

(一)教育故事

一碗倾洒的面,成就一段教育佳话。面对这位内向敏感的孩子,小学部冯笑老师选择尊重她的习惯,关注她的情绪,给予她足够的心理空间,用赞美和鼓励打开孩子的心锁,让关怀与期待为孩子插上翅膀,用包容与责任孕育生命的成长。始终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照亮夜空的光芒。



中学部的梁爽老师以“共生教育中的武林秘籍”为主题展开了他的教育故事——让学长学姐走入低年级同学的班级,分享自己优势学科的学习方法。意料之内的,是低年级班级学生学习策略的强化、学习目标的具象化;意料之外的,是高年级同学在分享中,体会到的成就感与自我效能感,在交流中,提升了自己的逻辑性与思考力。


 

小学部副校长陈飞点评:

两位老师都在践行着学校的理念。从教育的角度讲,冯笑老师给了内心敏感的学生心理空间,梁爽老师给了学生心灵支点。教师应学会将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提取成为教育经验或教育信念,将偶然的教育事件经验化,将平凡的教育生活琐事意义化,将过去的教育经历永恒化。教师应在充满着创造性的教学生活过程当中,不断的寻找个人的意义,成就自己职业的幸福。



 

(二)班级管理

王晗晓老师作为班主任,在工作中既有阳光雨露式的正面鼓励,又努力创设条件,丰富文体活动,为学生提供发光发热的舞台。面对个体学生情绪问题,王老师情理交融,耐心分析;而对于班级群体情绪的疏导,王老师学会抓住关键事件与关键人物。重视解决一个个看似鸡毛蒜皮的小问题,促使班级班风健康向上。



刘迎春老师的分享主要围绕“凝聚力”这一关键词展开,从六个方面具体阐释如何构建班级凝聚力:坚持活动育人,凝聚集体力量;确定共同目标,强化舆论导向;建立健全班规,规范集体发展;营造和谐氛围,聚力主题班会;把握心理动态,合理感受归属;加强家校互动,聚合家长力量。


 

小学部校长丁正梅点评:

教无定法,教学即是艺术。两位班主任虽然个性,思路、方法不同,但是都引领学生走向更好的未来。班主任的工作是否有成效,在于其是否有“五颗心”:爱心,是教育灵魂与核心;耐心,是构建班级班风的关键;细心,是发现隐患与问题的钥匙;公正之心,是教师师德的体现;进取之心,是班主任获得工作成果的不二法门。班主任工作的辛苦琐碎,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思考、实践。师生共生,既要能够丰盈学生的内心,也要能够舒展学生的生命,教师工作的幸福感便会在过程中生发流淌。



 

(三)学群工作

段嗣华老师分享的主题是“向外探寻,向内思考”,段老师对学群工作的理解,不仅仅是深入了解学生后组织活动,她展现的“交流”、“真情”才是实现跨越的路径。段老师在学群活动构建中融入语文学科知识,将真情灌注在与学生交流的点点滴滴,让学群工作不流于形式,唤醒学生内心的力量。



同样的超越发生在肖怡帆老师身上。出市研学能不能成为学群活动?大部分老师或许会因为流程的繁琐、对安全的担忧而放弃,但富有想象力与实干精神的肖老师就将这种“不敢”“不愿”变成复旦大学门口学生们快乐的一跃,变成外滩边百年中国历史的回首,变成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的对先烈的瞻仰与革命遗志的传承



初中部校长孙栋梁点评:

苏中附校倡导全员德育,学群是我校的特色品牌项目,更是润心教育的平台。教师对待学群工作应始终坚持四点原则:不功利的,不势利的,宽容的,有爱心的。正如段老师、肖老师展示出的有方法、有沟通、有温度的工作之道,学群教师要达到三个境界:热爱,会爱和被爱。在苏中附校,德育就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是灵魂与灵魂的碰撞。德智融合,师生共生,做幸福教育人。




(四)教师成长有四“力”

杨越斌老师以《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为题,展开《让学生创造着长大》一书的读书汇报,杨老师从学程设计师、学科类专家、课程创生者三重身份出发,用丰富的教学故事阐述教师观、学生观、知识观、素养观、理解观等观念。杨老师运用黄厚江校长的教学案例,强调学理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强调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成为课程的创生者。



陈校老师则以教师慢慢成长为思路,分享她成长的故事。她认为,要忙时做好手头工作,面对熟悉的工作时,要稳重求进。静时提前做好工作规划,加强理论学习,努力提升专业能力和工作能力。陈老师向在场的老师们建议,工作要分轻重缓急,重要的事及时做,繁杂的事规划着做。及时教后反思,及时活动复盘,在反思中前行。



罗斯钰老师作为新教师的代表,将本次教师培训的感悟化为对未来的畅想,教师们的未来是有“高度”、有“态度”、有“温度”的。“高度”来自于对苏中精神的传承、对我校共生教育体系的贯彻,对“格律”、“格局”、“格调”的不懈追求;“态度”即是严于律己,身正为范。“温度”即是教师对孩子深沉、恒久的爱。


 

高中部校长徐飞点评:

成长有四种“力”,一是阅读力,教师在读书时,除了结合自身经验,更要注意“打碎”原先的自我,要更新自我,重新出发;二是实践力,教师不要害怕琐碎的日常工作,让自己把自己投向于沸腾的生活,让自己在热水中浸泡,在苦水中去煎熬,在实践中反思;三是学习力,教师要不断学习,尤其要有现场学习力,不断精进;四是表达力,在表达中重新的整合自己的知识结构,在表达中走向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