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中附校第二届“共生教学研讨周”系列活动有序开展
日期:2023-04-01 13:57:57  浏览量:994

3月27日至3月31日,苏中附校第二届“共生教学研讨周”系列活动有序开展。此次“共生教学研讨周”深入探讨各学科共生课堂的规律,让学习深度进行,让师生共同成长,高度关注学习过程中的交互性其及价值,以学为中心,使素养的提升在和谐共生的课堂上,得到实实在在的落实。




小学部和中学部共8位老师在本次活动进行了会课展示。他们的课堂,生命和智慧激扬绽放。共生的种子已然伸开了根根青枝,萌发了片片绿叶,真正做到了在课堂中实践“共生”。


语文科

小学部段嗣华老师执教的是《送元二使安西》,带领孩子领略盛唐诗歌的风貌。这节课分为“初读诗歌,走近诗中景”、“再读诗歌,走进诗中情”、“改写诗歌,表达惜别情”三个学习任务。通过感受、理解、欣赏古诗,培养了学生的审美素养。学生在评价其他同学的朗读、表达自我对诗歌的理解、改写诗歌的过程中提升了语言运用能力、表达交流能力、思维能力。



段嗣华老师执教《<送元二使安西> ——盛唐送别诗的风貌》

上课学生六(3)班


陈飞校长认为段老师这节课很好地呈现了语文组本学期“微任务群”的教学探索,她从一首送别诗引出一类送别诗,以“诵读走近诗中景;悟读走进诗中情;改写表达惜别情”三个任务开展学习活动,指向积极的语言文字运用,多元体悟,三叠诵读,层层递进,尤其在将古诗改写为现代诗的任务中,充分展现了六年级学生审美想象、创意表达的综合素养。




中学部顾艳老师执教的是《小人物的微光——<狼><卖油翁><河中石兽><愚公移山>整合复习》。这节课分为“体验小人物的高光时刻”、“品鉴小人物刻画的对比艺术”、“探究小人物的精神底气”三个学习任务,通过情境体验,梳理文言知识,初步感受小人物形象;通过对比赏析,理解小人物的性格特点与高贵品质。通过整合联读,深入理解小人物群体的精神底气与生命价值。



顾艳老师执教《小人物的微光》

上课学生九(2)班


徐飞校长认为顾艳老师这节课很好地体现了初三专题复习课的特点。她从初中教材内39篇文言文中挑选了《狼》《卖油翁》《河中石兽》《愚公移山》这四篇,以“小人物”串起四篇文本,这是顾老师的独到发现。通过片段欣赏、文本联读等方式,层层推进,读写共生,既关照了文言复习,又在整合中加深了学生对小人物“小而不凡”的精神的理解。




数学科

陈校老师执教的《认识年、月、日》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时、分、秒的相关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一些年、月、日的经验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设计中,通过找一找、圈一圈、数一数、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通过个人探究以及与同桌合作,发现年、月、日的奥秘,并学会记忆大月和小月。同时,结合当天的实际时间,让学生感受年、月、日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陈校老师执教《认识年、月、日》

上课学生三(2)班


刘海兰老师认为陈校老师这节课基于儿童立场,让孩子在已有认知基础上,自主探究年、月、日的规律,在一年年、一月月、一日日的教学中,坚持眼中有孩子,处处才有教育;再者,从过去,到未来,勾连时间单位新旧知识,力求架构整体,让新知学习充满结构化。整个课堂遵循2022新课标的引领,进行拓展、重组与融合,让课堂的学习更具综合味。




《一元二次方程》是章节的起始课,以概念性内容为主。在大单元设计的背景下,本节课指导学生认识一元二次方程在方程中的位置,对一元二次方程有更清楚的认知,启发学生思考学习研究方程的一般步骤,帮助学生知识网络化。同时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出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三种解法,揭示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本质,以此达到师生共生的效果。



陈诗老师执教《一元二次方程》

上课学生八(4)班


朱海峰老师说到:课堂是师生成长的地方,好的数学课堂往往是教师“教得有法”,学生“学得有序”。任何一个数学知识都不会独立的存在,课堂上老师要努力帮助学生厘清知识的来龙去脉。陈诗老师执教的《一元二次方程》一课,不仅能引导学生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去学习,同时还能与已学的其他方程进行对比和联系,将知识碎片整合成知识结构,学生“学得高效”。





英语科

黄老师这节课设计了一系列提升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的活动,以任务驱动,层层推进,最终达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黄老师以图表和思维导图等形式帮助学生整合课文内容,将知识结构化、可视化。此外,黄老师还从课本中澳大利亚的风土人情巧妙延伸到我国的风土人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整节课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力求构建师生和谐的共生课堂。



黄伟老师执教《Unit 6 Story time An interesting country》

上课学生六(2)班


盛飘怡老师认为这堂课巧妙地运用思维导图,让学生运用“略读”的阅读策略提炼文本关键信息,引导学生总结不同类别。思维导图的使用不仅帮助学生梳理文本内容,也在无形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在课堂的最后环节,黄老师请学生设计思维导图给外教Carla介绍中国,引导学生迁移运用所学知识,让学生把所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介绍澳大利亚延伸到介绍祖国,有效引导学生聚焦中国文化,关注自身生活,从而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接受文化熏陶,建立文化认知体系,彰显语言的实际意义。




吴瑀老师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围绕课文内容特奥会展开,在每个段落均设置深入思考问题,辅以问题链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于志愿者工作的思考与热情,感受到志愿者工作的不易;品悟特奥会运动员勇于尝试,永不言弃的精神;体会举办特奥会对于志愿者、运动员和世界的意义。最后总结将主题引回到单元主题Sunshine for all,进一步升华帮助他人的意义。



吴瑀老师执教《8B Unit 6 Reading 1 Sunshine for all》

上课学生八(1)班


许颖校长认为吴老师这节课能够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迁移中创新,创设真实情境和真实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到指向主题意义探究的学习理解 、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一系列相互关联、循环递进的语言学习和运用活动中。在教学中坚持学思结合,引导学生在学习理解类活动中获取、梳理语言和文化知识,建立知识间的关联;坚持学用结合,引导学生在应用实践类活动中内化所学知识和文化知识,加深理解并初步应用;坚持学创结合,引导学生在迁移创新活动中联系个人实际,运用所学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判断。




综合科

朱婧老师这节课集中于带着学生观察物质的变化,寻找白砂糖制作糖画、白砂糖持续加热、蜡烛燃烧过程中物质变化的证据。本节课所研究的两种物质发生的变化具有不明显性、多维度性,引导学生关注到了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最后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了解到其他物质变化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知道哪些是有害的,哪些是有益的。



朱婧老师执教《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

上课学生六(1)班


莫老师这节课以生物实验室发现的“尸体”为导入,一步步探究实验室出现“尸体”的真相。整节课师生共生,莫老师设计多样化任务,由学生自行完成,并且任务层层递进,从肉眼观察蚯蚓到触摸蚯蚓,到来回抚摸蚯蚓,再到感受蚯蚓在手上运动,一系列探究活动之后,层层迷雾也随之揭开。



莫芸芳老师执教《土壤里的小动物——蚯蚓》

上课学生七(6)班


孙栋梁校长说到朱婧老师这节课以制作糖画为情境,围绕白砂糖和蜡烛在加热后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开展一系列探究活动,带领同学们认识了化学变化的本质。学生在朱老师的引导下,从中学知识的角度科学和规范地学会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莫芸芳老师整节课围绕解密生物实验室“尸体”迷雾开展,以推断“尸体”身份、解密蚯蚓死亡原因再到拯救蚯蚓为情境线索,以认识蚯蚓的外形再到了解蚯蚓的各项生命特征为知识线索,通过丰富多样的实验观察和探究,学习土壤里小动物。

孙校长还说到这两节课充分体现了我校的共生课堂理念,展现了苏中附校理综学科的共生课堂是基于学生对科学认知规律的发展进阶,系统设计课堂主线;是基于学生对有效证据的合理运用,精准规划课堂活动;是基于学生对核心素养的发展需求,创意开展课堂任务;是基于学生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的培养,重视学科德育的落实。




3月31日上午,苏中附校执行总校长黄厚江老师示范共生作文课《带着美好的感受去想象》,课堂以诗歌《挑妈妈》为共生原点,在“如果你有权利挑妈妈”的情境中展开想象,孩子们在“说说挑妈妈与不挑妈妈的原因” 中展开思辨性微写作,在学生的展示中步步引导,搭建故事框架,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想象“挑一个完美妈妈”的结局。继而在另外两首《挑妈妈》的诗歌之上继续改写、续写或扩写成文,学生在情感的飞扬中感受到了想象的魅力。学生们在读中写,写中思,思中悟,感受到了共生写作教学的融合与生长之妙。



执行总校长黄厚江老师老师执教《带着美好的感受去想象》

上课学生七(2)班


黄老师接下来的讲座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的认识和落实”展开。用朴素的话语、生动地比喻阐明了新课改理念下语文核心素养的逻辑框架。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石,打造具有思维含量、融入文化元素与审美意识的共生课堂;以丰富的语言积累、扎实的语言运用为原则设计课堂教学,以任务群推动课堂思维训练,注重任务群之间的内在逻辑,让学生有成长。




为时一周的“共生教学研讨”落下帷幕,但结束也是另一种开始,“共生”这缕春风,已然拂过漫山遍野,唤醒四季,万物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