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阅读”:奠基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美好未来
日期:2021-12-08 16:44:10  浏览量:876

“全科阅读”:奠基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美好未来

    突破单科阅读的局限,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提升。突破学科教材的限制,使课内习与课外阅读共生。突破学科壁垒,使学科重组,促进学科之间融合共生。突破教师阅读停滞的困境,借助师生共读,促进教师阅读的更新。苏中附校的“全科阅读”,为学生的综合素养与美好未来奠基。

    阳光明媚的报告厅内,中学部“全科阅读”的分享盛会精彩纷呈,不同的学科,不同的书目,因生命成长的共同需求而相融、共生。

 

语文:“你会需要它的。”

     “一切的前提,是教师自身的阅读。”顾艳老师代表语文组分享时如是说。无论是《月亮与六便士》,还是《简爱》《美的曙光》,顾艳老师以“唤醒—切入—生长”为思路,即唤醒学生阅读初感,让书本与自身建立联系;找到最适宜的切口,把书读“薄”,再把书读“厚”;预留足够的“生长空间”,催发学生更多的新思考,让其更多地关注自我,关注时代。接着,顾艳老师以《树上的男爵》为例,辅以《海上钢琴师》电影,具体讲述了她开发课程的心路,以及课程给学生带来的精神影响。顾艳老师文艺而深情的讲述,让在场的老师受益匪浅。

 

顾艳老师分享

 

数学:“是无穷的科学。”

    “数学发明创造的动力不是推理,而是想象力的发挥。”数学的阅读课程如何开发?陈诗老师以《邮票上的数学》为例进行了分享,让我们脑洞大开,原来数学如此有趣。在前置课程中,陈老师先带着学生寻找书中与学科知识点关联的内容,再调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然后搜集契合的视频、图片,生动形象地佐证观点。最终,课程透过“邮票上的数学元素、邮票上的数学家、邮票上的数学史”三个板块,分别完成了对整本书内容的梳理、与数学家的亲、“亲密接触”、勾股定理的推理证明,渗透了初中数学重要的数形结合思想,尤其是“兔子数列”增加了参与感与趣味性,充分表现了数学的大美,表现了数学与自然的融合。

陈诗老师分享

 

英语:“是跨文化的语言。”

    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必不可少的核心素养,直接指向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如何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许颖老师以“黑布林”英语阅读从书中的《红发会》为例,详细地解读了她在开发课程中的所思所想,所得所获。首先,通过文本中的“人物关系、悬疑情节”等,在通读中提纲挈领,培养学生逻辑性思维能力;其次,通过寻找“破案线索”、进行判断推理,质疑求证,在研读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最后,引导学生探究主题,鉴赏评价,进行迁移创造,在品读中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有理有例,严肃中透着活泼,妙趣横生。

许颖老师分享

 

自然科学:“是一种思维方式。”

     “科学的精神是求真,科学的目的是认知。”自然科学组孙栋梁老师和徐思齐老师以“基于科学史的导读教学”为例,分享了他们对自然科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索,首先明确阅读目标,即学习基本的科普常识,形成正确的科学“前概念”;了解主流的科学史实,获得积极的科学“正能量”;联系所学的课内知识,贯穿融合的科学“新思维”。根据目标的定位,把阅读课分为导读课、推进课和项目课,通过讲故事、推理分析、演绎、模型构建等多样化形式,让深奥的科学道理充满着巨大的吸引力,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更提升了学生的知识能力,开阔了视野见识。

孙栋梁老师分享 

 

徐思齐老师分享 

 

史地:“照亮过去,也照亮未来。”

     “以学科资源融合为实践依托,以自主研究为循进策略,以SOLO分类评价为成果保障”的史地组对融合跨界阅读有着系统的研究。张巍然老师和徐艳老师开发的以“寻找农牧过渡区”为切入点的史地阅读课程充满着震撼力。学科融合阅读,“融什么”“怎么融”“何时融”,张巍然老师以《中国大历史》《给孩子的历史地理》两本书为例,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的实施方案、课程评价四个方面作了详细的阐述,在冲突与交融中,带给学生的是更加多元的思考与探索,师生的阅读研究成果极其丰硕。

张巍然老师分享

    分享结束后,中学部徐飞校长极大地肯定了各学科对“全科阅读”的探索,并从生命发展的角度再一次刷新了老师们对“全科阅读”的认识,也为老师们接下来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方向:如何精选阅读材料,如何设置任务驱动阅读,如何优化教学的实施……相信,在不远的未来,苏中附校的“全科阅读”课程一定会全面开花,完美绽放。

 

徐飞老师作点评

 

    面对一个巨大变革的时代,一切规则都在改变,当效率变得更高时,优雅往往是第二被考虑的。毫无疑问,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苏中附校的“全科阅读”,成为这个时代“反脆弱”的重要力量。